管子坡口機的技術改造措施
問題:
1、 夾鉗驅動齒輪軸的結構問題
夾鉗由一個系統壓力20kg/cm2的液壓油缸活塞桿和與油缸活塞桿剛性連接的齒桿通過夾鉗驅動齒輪分別使兩塊夾鉗同時做反向移動,從而使管子夾緊或放松。
原機的夾鉗驅動齒輪軸為一個直徑20mm的40鋼軸,如圖1所示。其強度不足,加之齒輪定位卡簧槽的存在,使軸的有效直徑不足17ram,很難承
受系統的夾緊力(3.14×602X20kg),齒輪軸極易在卡簧槽處發生彎曲或斷裂。若斷裂,則該側的夾鉗便不能移動,無法進行生產;若齒輪軸彎
曲,則使齒輪和齒桿的嚙合位置發生改變,進而使夾鉗中心點和刀盤中心點發生偏移,車制出的鋼管就成了“馬蹄口”。因此造成大批產品不合格而返工。齒輪軸經常發生彎曲,更換一根新軸,僅用兩三天就彎曲變形了。為此,對齒輪軸結構進行了改造,取消了卡簧槽,改卡簧定位為定位套定位,將軸的直徑加大~U25mm,同時對齒輪和銅套進行了相應的改動,見圖2所示。
對軸徑加粗后,又新增了6mm厚的定位套,軸的強度大大增加,同時更換了自然磨損的銅套,從根本上解決了齒輪軸彎曲斷裂的問題。在生產中未再發生齒輪軸彎曲斷裂現象。實踐證明,對齒輪軸的改造獲得成功,效果明顯,不僅降低了維修頻次和勞動強度,提高了設備的可靠性,而且還大大提高了設備的使用效率。
2、坡口機導軌定位和導軌間隙問題.
該坡口機的切削進給是由液壓油經節流閥(調節進刀量)通過液壓油缸推動機體和刀盤實現的,刀盤在旋轉切削過程中使機體在360。方向內都承受徑向交變作用力,機體通過導軌連接在機座上。該坡口機兩側的導軌用6根錐形銷固定在機座上,如圖3所示。
由機體傳來的垂直方向的交變作用力,使錐形銷逐漸松動,從而使機體和刀盤產生較大的抖動,造成切削不能正常進行甚至引發其它機件損壞。根據這一情況,在保留原有錐形銷的基礎上,在導軌和機座的適當位置鉆孔,加裝6套M20×140螺栓,如圖4所示,緊固并鎖死機身,從根本上解決了機身抖動的問題。
在日常使用中,導軌和襯板出現磨損現象,導軌間隙增大,也會使機身和刀盤產生抖動,影響正常生產。在工作量大時,每兩三天就要調整一次導軌間隙,才能使設備正常工作。由于該機結構設計不合理,使調整導軌間隙這一簡單工作做起來十分復雜。調整螺釘位于機殼內部,進行調整時要先拆掉重200多公斤的刀盤,再拆掉與機殼連接的液壓油管路和復雜的操作電路、潤滑油管后,才能拆卸機殼,露出調整螺釘進行調整,工作量和勞動強度大,費時費力,通常調整一次需要多半天的時間,嚴重影響生產正常進行。鑒于此,在機殼與調整螺釘對應處開了一個小窗口,使得調整方便多了,間隙變大后隨時可調整,一次調整可在幾分鐘內完成,再也不需大拆大卸了,做到了省時省力。
3、液壓系統存在的問題
原坡口機的液壓系統,從葉片泵到液壓油細濾器之間的液壓油管用30ram的紫銅管,強度較低,加之銅管走向與其他管路交叉,電動機運轉產生的振動使管路之間相互碰觸、摩擦,經常造成油管斷裂和破損,液壓系統失去壓力無法正常工作,且這種故障發生的頻次較高,對生產造成的影響較大。為此,選擇了液壓系統常用的高壓軟管,加工并更改了接頭,取代原有紫銅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結束語
通過對管子坡口機的幾項改造,解決了該設備工作不正常的問題,實踐驗證,改造取得成功。這幾項改造,屬設備維修管理中的改善維修。改善維修(技術改造)是不斷利用先進的工藝方法和技術,對設備進行技術改造,改正設備的某些缺陷和不足,提高其先進性、可靠性、維修性,提高設備運轉率在維修的同時對設備進行技術改造,使設備更趨于合理完善。
- 上一篇:新型物流式管子切斷坡口機的應用 2015/9/19
- 下一篇:高端制造業將促進硬質合金刀具的高速發展 2014/12/23